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采 > 西大教师故事 > 正文 >

西大教师故事(七)——何清华:把家乡的学生带出去

发布时间:2024-03-2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何清华|把家乡的学生带出去

何清华,西南大学“含弘优青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2013年任教至今。


心理学部往北100米左右,坐落着一栋鲜为外人熟知的建筑。白色的楼身掩藏在树林深处,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楼体若隐若现,静谧又独立——这是心理学部的成像中心,也是何清华平时办公和实验的场所。

(一)回到家乡去

何清华是重庆铜梁人。200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求知的征途中,他逐渐对脑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21世纪初,脑科学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深入探寻知识前沿,2008年9月,获得北师大博士学位的何清华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继续访学深造。

志士恒不屈,攀登必绝顶,追梦者从来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2011年,何清华竞聘上美国南加州大学脑与创造力研究所研究助理,紧跟着又申请上博士后,追随该所Antoine Bechara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那时,何清华的妻子刚在国内考取了公务员,为了支持爱人逐梦科研之旅,她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来到了洛杉矶。

博士后出站,两个选择摆在了何清华面前:一是选择待在舒适区域,留美独立执教,或直接加入合作导师团队,成为其团队核心成员;二是回国“从头开始”,为国内脑科学研究发展助力。何清华没有犹豫,他带着妻儿,回到家乡,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出发,为国内脑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2013年10月,何清华进入西南大学,投身教育事业,开启教书育人之路。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何清华便立志要将多年所学教授给家乡的年轻人,培养一批具有民族自信、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

何清华与导师Antoine bechara教授合影,右一为何清华


(二)以合作项目育国际人才

2015年,西南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的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何清华作为心理学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肩负起中外合作办学的重任。

一个新项目的孵化往往蕴含着无限挑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学专业与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国际排名悬殊,澳方在合作之初较为强势。同时,由于不了解中式教学环境,澳方明确要求不能在晚上或周末给委派的老师安排工作。

何清华团队为此与对方进行了数十次磋商,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大纲,团队逐步推进和完善双轨制教学管理各项工作。

在何清华团队的努力下,该项目不仅成功落地,还分别在2018年、2019年入选了重庆市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我们完全是在碰撞中走向融合,在探索中形成项目特色,慢慢摸索出了一条更适用于心理学部中外合办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的办学道路。”何清华说。

心理学中外合办项目2023级本科生新生见面会合影,一排左四为何清华

如今,中心蓄势待发,目标也随之升华:继续完善本-硕-博一体化的国际化心理学人才培养体系,全力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努力提高本科生国际化交流率,打造中外合作项目的口碑,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我们期待能够和更多世界一流高校建立联盟,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和更好发展。”何清华憧憬道,“通过这个项目,得到更好教育的硕博毕业生如果能够把在国外接触到的资源带回来反哺母校,我们就可以建立更加广泛与多元的国际合作了。”

项目落地后,何清华并未止步于此,继续致力于解决学生们对项目的认知问题。他深知,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即理解并接受项目的安排,他诲人不倦,给予了一场又一场真诚而实用的宣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项目、融入项目并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在他看来,项目专业方向明确,又有“211”+国际顶尖专业加持,“性价比”显而易见:“在一个如此优质的项目中,如果不去享受它的资源,就是一种浪费。”

面对心存疑虑的同学,何清华细心提供个性化方案;面对已经去到海外的学生,何清华坚持远程陪伴和指导,并给有申请攻读硕博需求的学生寄出了一封又一封推荐信,他用精心抒写的文字,将学生的才华与潜力道出,以自己的声音为他们的梦想加油助阵。这些推荐信承载了何清华对学生们的赞许和鼓励,如同一束明亮的灯塔,照亮着学生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敢于追逐心中的远方。

中心的成绩有目共睹。当被问到育人成效时,何清华脱口而出:“整个专业有一半的同学选择赴澳留学,其余则留在西南大学完成中外合办课程。赴澳留学的学生中有80%至90%的同学能够申请到国外优秀高校深造,特别突出的还能申请到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机会。”

何清华去澳大利亚看望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留影,一排左五为何清华


(三)抵达目的地的道路不止一条

关于育人理念,何清华的观点是:“教师应该全心全力支持年轻人。”在何清华心里,有着大好年华的年轻人既是学术创新的好苗子,也是钻研学术的主力军。

戚娅玮是西南大学2022级心理学博士,由于缺少论文成果,她申请读博时几乎被所有导师拒之门外。就在这时,何清华的一封回信像灯塔一样给她带来了希望,这虽然还是一封婉拒信,但言语间全是对年轻人的真挚鼓舞。陷入迷茫和焦虑的戚娅玮赶紧联系了何清华,表达了自己想做科研助理的愿望。

何清华深切感受到了她的真诚与努力,接纳她成为中心的科研助理。来到中心后,戚娅玮进步飞速,她不仅成功发表了文章,还顺利成为“何门弟子”。

“何老师会认真回复每一位同学的消息,以及每一位同学的邮件。”说到这里,戚娅玮眼眶湿润了,“他全力支持我的学习,从没让我以助理身份做过任何杂活,为我营造了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

在脑成像中心二楼,何清华还为所有研究生设立了单独的工位,并提供书籍、数据库、培训视频等资源,支持学生“想学就学”。如果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何清华也会倾心为他们寻觅合适的指导老师,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开启学术探索之门。

和学生们合影,手拿捧花者为何清华


9年过去了,中心已走出数千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谈到这些学生,何清华难掩笑容:“我祝愿同学们在自己探索的领域内行稳致远,尽展风华,同时,我也欢迎同学们回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用心奉献,我们一起共同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用智慧和爱心滋润每一颗年轻心灵,共同谱写教育事业的壮丽乐章,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