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采 > 西大教师故事 > 正文 >

西大教师故事(二十八)——丁珠玉:在齿轮与代码间播种匠心

发布时间:2025-10-2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82749

丁珠玉,工程技术学院正高级实验师,2001年从教至今。

    在24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守着铣床、示波器和成堆的电路板,把工科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创新者。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凌晨的抢修,3D打印室里一次次开裂的齿轮,学生攥到发热的六角扳手等等,都是他故事的注脚。他说:“机器没有温度,但人有,教育更应该有。”他就是工程技术学院正高级实验师丁珠玉,一位在齿轮与代码间播种匠心的教育工作者。

破齿重生:点燃斗志的那只齿轮

2022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决赛的前夜,机器人主齿轮突然崩裂。当学生们奋力用3D打印重塑齿轮时,第一个打印件却因应力开裂失败,瞬间击碎了团队多日的紧绷与期待 ,全队陷入一片沉寂中。此时,队长吕沐华红着眼、坚定地说,“老师,齿轮可以重新打印,我们的斗志打不垮!”

为抢在赛前修复核心部件,丁珠玉带领队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争分夺秒用 3D 打印机重塑齿轮,那一晚,他陪学生守着3D打印机直到天亮。第一次打印件失败了,那就继续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凌晨四点,新齿轮终于咬合,机器重新轰鸣,他和同学们很疲惫,却笑得很欣慰。

EB52D

丁珠玉 (左三)带领学生进行机器人创新项目介绍

机器和设备虽然冰冷,但它背后闪耀的,却是一颗颗炙热的心。丁珠玉把那只开裂的小齿轮珍藏进抽屉里,也把“以创新实践点燃科学梦想,用匠心深耕培育未来英才”的教育理念牢记于心,这次备赛的危机,是师生协作的见证,更成为他教育理念的鲜活注脚。 他坚信,只有以创新赋能教学、用匠心培育学生,才能为未来英才开辟出一条光明的科研之路。

新楼启智:让创新育人扎根现实

2023年,新工科实验大楼交付,新的工程训练中心按照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目标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为科研创新提供坚实物质基础的新楼,打破了传统实验室建设模式,引入数字化智能实境化工厂,采用“分区+实景化”,打造校企深度融合、沉浸式的教学管理模式。

新楼的落成,如同一簇火种,点燃了丁珠玉心中培育创新人才的热情,更坚定了他深耕工程教育的职业抱负。 他带着学院教学团队乘势而上,借助大楼提供的先进实训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开创教学改革新路径。

1D4303

丁珠玉(左四)带领学生参加竞赛

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基本理念,丁珠玉带领团队探索科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近3年,学院组织700余人次走出校门角逐全国科创类竞赛,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们共获得15项国家级大奖,包括金奖2项,一等奖3项;教师团队也荣获首届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殊荣。

质疑生花:把“为什么”写进实验守则

“在我的实验室,探究‘为什么’远比知道‘是什么’更为珍贵。”

910AE

丁珠玉(右二)带领学生做实验

2018年的中国机器人设计大赛-农业机器人测试赛-果园喷药机器人项目中,丁珠玉指导的学生小组通过自己设计硬件电路板、测试电路工作状态以及软件模块功能调试等试验环节,最终设计的四旋翼飞行器拿到了全国一等奖。

回想起设计四旋翼飞行器初期,仅是飞行巡线就经过多次调试。由于激光传感器容易受到不同波长光的干涉,导致飞行器巡线定位有一定的偏差,小组同学们历经无数次加班讨论理论公式,分析仿真飞行曲线,调试激光定位的各运行数据,仍未解决系统飞行的数值偏差问题。

关键突破来自团队孙强、王肖、杨勋涛等同学,他们在一次数据采集中敏锐地发现,是因一帧数据丢失导致飞行故障,这一关键发现让团队精准定位问题根源,最终成功解决了难题。正是凭借这份不懈探索“为什么”的原动力,团队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这一优异成绩。

丁珠玉常常强调,无论是被验证的假设还是被推翻的猜想,其探索过程都值得同样的掌声,学生们正是在质疑与分享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火花。

科研不仅要答题,更要提问,也是探索。他看着孩子们在一次次质疑里,不断越过一个个失败的设计成品与带有BUG的代码,向更高的科研巅峰发起冲击,这比奖杯更让他兴奋。

匠心摆渡:从六角扳手到嫦娥梦

“如果说辉煌成绩是创新结出的硕果,那么匠心则是滋养他们茁壮成长的创新土壤。”丁珠玉对教育的理解,藏在每一次对学生的悉心指引里,也写在一个个年轻人才的成长轨迹中。

2018级电气工程专业的贺泽华,刚入学就对加入实验室非常感兴趣。得知丁珠玉在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大一军训刚结束,贺泽华就找到丁珠玉说:“老师,我想学机器人。”当时,他连六角扳手都握不稳,却满眼炽热,看着学生企盼而坚定的眼神,丁珠玉当即决定将贺泽华收入门下。

贺泽华的求知若渴激发出丁珠玉一贯坚持的教育匠心。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贺泽华从一个刚进实验室时,面对六角扳手手足无措的毛头小子,成为一个成功设计出帮老人拾起药瓶的精密机器人的科技人才。如今,贺泽华已经考入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丁珠玉说:“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在嫦娥号的功劳簿中看到他的名字。”

丁珠玉说,教育家精神从来不在抽象的理论中,而在焊点余温里,在凌晨三点的示波器波纹里,也在学生面对故障时突然闪亮的眼神里……

他不做灯塔,只做掌灯人:“灯亮一盏,就能再亮一盏。等他们‘上九天揽月’,或许忘了PID公式,但会记得,有老师曾教会他们,真正的科技工作者,应左手握着逻辑的螺丝刀,右手捧着人文的万花筒。这才是教育工作的真谛。”

7E6FA

丁珠玉在学校讲述育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