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采 > 正文 >

西大教师故事(六)——杨睿:带着学生追逐光

发布时间:2024-03-2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杨睿|带着学生追逐光

杨睿,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任教至今。

如果像选“年度汉字”那样为杨睿选一个“育人汉字”的话,“光”字一定会脱颖而出。2022年7月,当杨睿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微瑞杯”西南赛区一等奖后,她的朋友圈置顶也变成了:“我们是追逐光、捕捉光、成为光的光选之队。”

从课堂开始的追光梦

对杨睿来说,梦想的启航只需要一个骄傲的念想。

那时,杨睿正在教授分析化学B课程,这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专业基础课。实验需要器材,但许多实验器材都依赖进口,在某个项目因为器材问题被迫停工一个月后,杨睿第一次产生了“必须将仪器创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强烈信念。

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杨睿萌生出在课堂上让学生亲手搭建光学仪器的想法。反复思量后,杨睿决定从拉曼光谱仪的搭建入手。

拉曼光谱仪售价昂贵,较少用于本科生教学;而在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对仪器的学习又往往停留在外观观察和软件操作层面。杨睿意识到,如果能开设一个让学生充分了解信号获取方式并结合方法原理进行分析测试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正好可以填补这个教学空白,培养学生获取新信息、掌握新仪器使用和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思维。

2020年,在学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化学化工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杨睿首次在理化测试IIA实验课上开设了“拉曼光谱的搭建与仪器测定”项目。

作为项目指导老师,杨睿带着学生一步步查阅文献资料,设计拉曼光谱仪的光路图,最后再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光学元件进行搭建。经此过程,抽象化的理论化为一条条鲜活的光路,这不仅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了更具象的认知,也为学生构建出一套完整牢固、充满活力的知识体系。学生们还自发将实验中的问题转化为焦点小组讨论话题,在理论课上继续探讨和研究。

“理论支撑实验,又在实验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杨睿实现了实验与课堂的良性融合、双向促进。

学生在课堂上搭建拉曼光谱仪


与学生同行逐光

两年间,杨睿不断完善仪器创制教学,她一方面将“互联网+”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开始尝试仪器的多场景应用,包括检测环境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机场、海关、高铁安检中的易燃易爆有机物等。

2022年,在运行“拉曼光谱的搭建与样品测定”实验时,杨睿发现,该项目存在确定各元件的位置、提高检测信号的信噪比、重新编写读取信号的程序等诸多难点问题。为了激励学生,杨睿决定带领他们参加第三届“微瑞杯”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以赛促学、解决困难。

参赛远比预想的复杂。除了需要克服项目本身的难点,还要综合考量和协调解决参赛视频设计、剪辑、制作等难题。在参赛的7个月时间里,杨睿几乎每天都和同学们一起在实验室熬到半夜:“每次走出实验室,都只剩下墙边绿色的引导灯,它也发着光,陪我们经历了整个过程。”

杨睿的精益求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老师对作品一丝不苟,比赛的每个环节都有杨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临近比赛截止,参赛作品的剪辑还未完成,杨老师和我们一起熬了整个通宵。”项目参与者邱荣辉说。

在化学化工学院和参与此项目的学生合影,右一为杨睿

谈到自己的坚持,杨睿很认真:“我教的是师范生,虽然他们以后可能只是去中学教化学,但他们将来会有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学生有无限可能,只要有一个学生选择仪器创制一类的专业深造,我就觉得自己还是挺有用的。”

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者

戴着细框眼镜的杨睿,笑起来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充满活力。与她颇有亲和力的外表相映衬的,还有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我认为师生间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杨睿说。

杨睿努力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她会为学生去到更好的平台发展而欢欣,也会在得知学生家庭困难后给予帮助。面对学生对她“文艺女青年”“榜样”“啥啥都好”的各种褒扬,杨睿说:“教的知识可能会忘,但知识之外能让学生记住也是件蛮好的事情。”

1999年,刚研究生毕业的杨睿留校任教,担任99级市场策划与营销专科班的班主任。那时,班上有位男生常常迟到,杨睿便特意安排他担任纪律委员。在她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这名学生逐步建立了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学习习惯,还以身作则,带动班上其他学生一起遵守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

“那时的我对教育还没有太深入的体会,只是想着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去关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杨睿说,“我和他们‘斗智斗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一年后,这个班被评为学校优秀班集体。而那名叫吴亚斌的爱迟到的男生,现在是德邦有机微量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每一期德邦内刊发行时,他都会给杨睿寄一份。毕业多年,他仍旧保持着跟杨睿分享日常的习惯。“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杨睿说。

和学生在校园,右二为杨睿

搭建“光”、捕捉“光”、追逐“光”的杨睿,也用“光”描摹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轮廓——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是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洞见彼此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