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采 > 西大教师故事 > 正文 >

西大教师故事 (十八)——李姗泽:做名副其实的老师

发布时间:2024-12-0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李姗泽|做名副其实的老师

                              李姗泽,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留校从教至今。

 

 

“我就是想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师。”李姗泽说。这位拥有近40年教龄、深耕学前教育一线、力求做到名副其实的老师,始终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师者”的初心与使命。

初心:幸福的教育之旅

李姗泽的教育之路,源于家庭的熏陶和内心的渴望。

她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从小耳濡目染,她对教育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孩童时期,和伙伴们做角色扮演游戏时,她常常扮演老师,这一角色也成为了她一生的事业。

高中时,一次闲聊中,班主任告诉李姗泽:“老师是最自由且最容易感知到幸福的职业,只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李姗泽的心。怀着对教育与自由的向往,她义无反顾地向着教育的灯塔进发了。

李姗刚进入教育行业时,教师的工资普遍不高,很多人选择辞职下海经商,然而李姗泽始终坚定自己的初心,“我就想当老师。”

她矢志不渝,坚守三尺讲台,岁月如梭,转眼已近四十年。

2011年,李姗泽带领学生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交流,当被问及,在她心中什么是最幸福的事时,她由衷地说:“因热爱而成为老师,无疑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最大幸福!”

中美教育领导圆桌会议,三排左八为李姗泽

 

慧心:植多元繁花之树

“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教育学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学问,人的发展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谈及教育理念,李姗泽坚定而深刻。在她看来,教育不是单一的线条,而是探索与理解每个独特个体的旅程。

李姗泽坦言,尽管她一直研究教育学,但真正将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得益于丰富的实践经验。任教初期,面对研究能力不足的学生,她常常感到很焦虑。然而,有一天晚上,她在练习瑜伽时,却发现当天的瑜伽老师,是那个论文写作不尽如人意、答辩表现不佳、最后被严厉批评的学生,但这个学生却是最受欢迎的瑜伽老师。那一瞬间,她猛然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

渐渐地,李姗泽打开视野,开始积极探寻教育的更多可能,用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她从学前教育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扩展到教育学的枝干,再攀登至教育人类学的绿叶,最后跟随导师进入民族文化学的花朵,通过多学科知识交融贯通,不断反哺她的教育实践。

“人的五根手指头是不一样齐的。”谈及此,李姗泽笑着用最通俗的比喻,向我们阐释自己领悟到的育人真谛。

2020年“民族教育现代化:契机、变革与应对”学术研讨会暨民族教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二排右二为李姗泽

 

细心:建因材施教之园

“我们要尽量把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构建起来,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弥补学生的知识短板。”基于教育多元的理念,李姗泽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独属的成长路径。

刚成为硕士生导师时,李姗泽遇到了一个文思如泉涌但口头表达比较弱的学生。李姗泽想方设法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是为他搭建表达的舞台,开会时、聚会时,特意安排他发言;二是告诉他可行的方法,开题答辩时,李姗泽鼓励他,“PPT要做得很丰富,哪怕是读也要很通顺地读完。”……一次又一次锻炼,让这位原本说话磕磕绊绊的学生,渐渐变得语言流畅、态度自然。谈及这段经历,这位目前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坦言“师恩终身难忘”。在推行“微型参与式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李姗泽精心寻找教材中的关键节点,以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的形式取代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了解到每个同学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因材施教的核心在于回归“个人”,“教育首先是个性的,才能是鲜活的、温情的”。李姗泽说,“人和人之间,是有情感的。”她非常愿意成为那个能给予学生情感和力量的人。

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即使在深夜,李姗泽都会及时接听学生的电话,用心倾听;遇到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合群的学生,李姗泽会请其他学生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感受同学间的情谊;她的办公桌上放着很多本厚厚的学生毕业纪念册,她经常翻阅,回忆那些生动的面孔:

“小亚啊,她是少数民族的,学习基础稍微差一些。但她很努力,她的大学老师都没想到她能考取研究生,能写出硕士学位论文,顺利毕业。”

“这个学生啊,她在读研究生时,成家并怀孕了,但她非常勤奋,没有耽误学业,而且硕士学位论文写得非常好,孩子出生后她就申请了当年的答辩,真的是一位非常坚强、非常伟大的母亲。”

“这个学生进步很大,他在我这里读硕士,然后到云南师范大学读博士,现在是他们学院的书记。”

……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学生们当然也不会忘记用心用情的李老师。

“李老师特别关心学生,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我真的没想到,读研的时光可以如此愉快,我的论文也完成得特别顺利。”

“李老师为人很好,总是笑呵呵的,给人特别温暖的感觉,对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亲切。”

……

这些是学生们对李姗泽老师的评价。

 

匠心:实践助力改革之路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李姗泽深以为然,“我们这个专业最重要的就是实践。”

2013年,国家推出”卓越幼儿教师计划”,李姗泽也踏上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之路。改革之前,李姗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结果发现重庆的很多幼儿园更愿意聘任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幼专毕业生。李姗泽意识到,教育不应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应更多地转向实践教学。十年间,她建立起了教学实验区以及游戏工作坊,一批批学生在实践的磨炼中成长为炙手可热的幼教新星,李姗泽非常自豪:“现在各地幼儿园每年都会早早地来我们学校‘抢’学生,‘抢’到一个学生都高兴得不得了。”

教学实验区以及游戏工作坊剪影

 

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李姗泽特别重视提升他们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她要求学生们广泛阅读与自己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著作并分享读书心得。“读书应该详读,要读透,要有自我意识和自己的理解,要‘长出自我’。同时,还需要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李姗泽如是说。

奉双全是她指导的2023级博士生,跨专业考进来的,在读博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帮助他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李姗泽投入了很多精力。“当看到一些比较好的文章,李老师会立即分享给我们,李老师曾一次性发给我十多篇文章,告诉我这些文章可能会对我有所启发,并指导我深入地学习领会,逐渐学会本专业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奉双全告诉我们。

读书所惑与所获要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多年来,李姗泽常常带领学生去考察,足迹遍布琼、鄂、云、川、藏、新、中缅边境等地……他们在广阔天地中寻找课题,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又在实地考察中完成论文撰写。

“我们的研究不是在高高的象牙塔里,要反哺我们中国整个教育实践的发展。”李姗泽坚定地说

李姗泽在拉萨实验幼儿园同老师们交流

“我真心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们才能去创造自己更好的未来。

  李姗泽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师,她从未停歇,始终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