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采 > 西大教师故事 > 正文 >

西大教师故事(十九)——何滔:培养水产研究的尖兵

发布时间:2025-01-08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何滔,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从教至今。

文:张千 高宇琴

图:何滔

“对大学教师来说,育人是个良心活。”何滔说。

2011年,何滔从中科院毕业,“高校里有众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学生,对我而言,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我希望能为高等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怀揣着育人梦来到了西南大学水产学院。

在这里,他带领学生跟鱼儿打了十多年交道,建立起一支党员服务队,谱写出“江上追鱼人,课上教学者”的“师”篇。

党建引领发展

自踏入水产专业开始,何滔便将自己的教学科研方向聚焦在鱼类资源监测、水生生态保护、水生环境修复等领域。他说,水产专业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2020年,何滔当选为水产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上任不久,他萌生了组建一支党员服务队的构想,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学院党委和支部成员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同年,党员服务队正式建立,成员包括本支部的7名党员教师,还吸引了很多学生党员加入。

谈到建立党员服务队的初衷,何滔表示:“我们要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融合发展。”

在何滔的带领下,党员服务队充分发挥学院的多学科优势,积极对接禁渔政策宣讲、养殖技术科普等社会服务工作,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工作队伍:老教师以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团队成员提供指导,中年教师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开展服务,青年教师作为后备人才被重点培养。看似平常的工作,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支队伍在推动水产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何滔带领党员服务队重走长征路、巡护赤水河。前排右四为何滔

 

守护长江碧水

2019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以此为契机,何滔创建的党员服务队将核心职责确定为:依托国家政策,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协助禁渔监控。

早在党员服务队建立前,何滔的科研团队已对长江流域水生生态开展了近十年的监测。服务队成立后,他们将工作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包括禁渔政策和生态理念的科普宣传。

“禁渔令”颁布后,很多村镇和社区聘请退捕渔民作为护渔队员,党员服务队很快和长江沿岸的退捕渔民建立了紧密联系,借用护渔队员的巡护艇作为监测船,共同巡护河道。三年多的时间里,党员服务队巡护河道上百次,有数十名学生参与。

然而,野外监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党员服务队在前行的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

2023年,何滔一行在巴南区进行水库生态调查由于当地高空电线过多,无人机信号受到强烈干扰,硕士研究生何忠堂操纵的无人机在飞行途中失联,致使监测工作暂时中断何滔得知学生打算去山谷里找失联的无人机后,立即劝阻,“山谷里比较危险,无人机没了,可以再买一台,但不能学生有危险他自费为学生重新购买了一架无人机,并叮嘱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作为党支部书记,何滔注重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业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团队成员的的责任感,提升专业素养。2021年,在前往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云南段——威信县水田寨考察时,策划了一场与当地服务队共同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地体验,队员们汲取了奋进力量,坚定了“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学习水产知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

从雅鲁藏布江旁的深山巨谷,到湍流不息的浩瀚长江,都活跃着党员服务队队员的身影。他们的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21年,何滔带领团队提交的咨政报告《长江特有鱼类资源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困难问题解析及对策分析》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重庆市委办公厅采纳。更令人振奋的是,在“禁渔令”实施后,从长江干流和支流检测到的鱼类种类与数量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趋势,水生生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我们)非常开心,鱼类资源增加,长江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力。”

何滔带领研究生进行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右一为何滔(图源新华网,黄俊辉摄)

一江清水送下游,鱼中稀客自然来。作为“江鱼卫士”,何滔深感责任重大:“生命不息,鱼类也是一样,鱼儿从产卵到生长,从仔鱼到成鱼的生长过程为生态系统的完备做出了贡献,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创造了条件。青年群体,包括我们的学生,是后备力量,正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生态保护的工作必须要有人来做!”

授人以“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何滔一直坚持“求真务实”的理念。

多年前,何滔在讲授《组织胚胎学》这门课程时,2014级的几位同学指出他讲解的某个知识点和教材不一致。面对学生的质疑,滔并未急于辩解,而是冷静地引导学生,“我们先看一看证据再来判断。”之后,何滔当场展示通过实践获得的“证据”,鼓励同学们围绕“证据”展开讨论。他告诉学生:“教材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但难免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继承和发展前辈们的研究成果,补充和完善知识点,纠正存在的错误,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

在讲授《鱼类学》课程时,何滔巧妙地将党员服务队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做鱼类资源调查,首要任务是识别鱼的种类,这需要我们去获取样本,掌握样本处理技术,并且了解如何判断样本是否符合鱼类种群结构稳定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迅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程内容生动具体。

亦师亦友

作为水生生态保护的倡导者,何滔也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教育中。

在课堂上,他强调要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考性。在他看来,只有在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知识点才会记得更牢:“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是比较强的,课前学生会主动查找资料,课后与老师积极探讨。”

无论学生选择就业还是深造,何滔都会尽力给他们提供指导和支持。对何滔而言,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心从未改变:“要真诚对待学生,要用真心换真心!”

他指导的学生中,有的获批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的获得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银奖,有的三年内发表了四篇SCI文章……很多同学都与何滔成为了朋友“(何老师)平易近人,跟学生很合得来,对学生很包容,大家经常一起聊天,亦师亦友。”学生何忠堂说。

 

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进行鱼类的分类鉴定,右一为何滔(图源新华网,黄俊辉摄)

 

在水产研究的岗位上坚持了十余载,何滔仍旧保持着农科人质朴的使命感和教师的至真情怀。“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爱水产、学水产、会水产、干水产的渔业专业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何滔深情地寄语学生,“希望你们未来的成就能够超越老师,为国家的水产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