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教师故事(二十)——索化夷:利民利生的板凳,再冷也要坐
发布时间:2025-01-08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索化夷,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任教至今。
菌种在发酵过程中扮演着微型工厂的角色,对食品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过去三十年里,我国食品行业中近八成的菌种资源一直受制于国外垄断。2022年,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传统菌种库建成,这一成果削弱了国外食品企业的垄断地位。这项重要工作的带头人,正是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索化夷。“利民利生的板凳,再冷也要坐”,这是索化夷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二十年来坚守的信念。
打破垄断,需要众人的共同努力
2012年,在西南大学任教仅七年的索化夷毅然决定开始着手筹建西南地区菌种库。
菌种库,就是菌种种质资源保存库,目的是保存当前生产中正在使用的优良菌株或从自然界中搜集到的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菌株,以便为批量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优质可靠的菌种资源。
这一初心的萌发,首先源自索化夷对西南地区特色发酵食品产业的敏锐洞察。早在学生时代,他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时,就敏锐意识到西南地区对传统发酵食品的巨大需求。进入西南大学工作后,他萌生了以重庆为基地,深入挖掘西南地区发酵食品的产能资源,并推动其产业化应用的想法,旨在“让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除了对本地资源的深度发掘外,驱使他建立菌种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中国蓬勃发展的益生菌市场。
2022年来,中国益生菌行业的市场价值已突破千亿,且仍在持续增长。然而,中国的菌种资源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进口益生菌占据了市场总额的八成以上。“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菌种库,在农业生产与食品工业菌种资源上,我们只能依赖进口。如此一来,产业生产成本将大大增高。”索化夷决定走出一条自主化发展的道路,“如果能实现国产替代,就能节约大量生产成本,提升我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决心已定,索化夷团队便开始了在西南地区寻道问“菌”的漫长旅程。十二年间,他们走遍重庆、四川、云南、甘肃、西藏、青海、新疆等地,采集了1500余份传统发酵食品样本,构建了5000余株菌的菌种资源库,并获菌种资源发明专利授权23项,转化9项,实现经济产值20亿元,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3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无到有的过程充满挑战。建立菌种库需要多年不间断的采集、分离、鉴定等工作的积累,资金投入巨大,而初期产出却难以与投入成正比。索化夷带领的特色食品品质调控与菌种资源开发团队主要由年轻老师和学生组成,有的学生短期看不到研究成果,萌生出想放弃的念头。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索化夷都会耐心地劝慰:“做科研,要耐住寂寞,肯坐冷板凳。如果你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那么我们就要一起加油继续干。”
经过多年的样本收集和技术完善,索化夷的梦想已初步实现,但他并不止步于此,他表示:“我们的团队在菌种研发的路上要一直走下去。”
索化夷教授在实验室做菌种分离实验
为利民而吃苦,我甘之如饴
尽管食品科学行业充满挑战,且成果非一朝一夕可见,但索化夷从未退缩,始终致力于利民利生的事业。
2018年,索化夷启动了“青藏高原传统畜牧产品功能挖掘与产品开发”项目,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牧民们带来可观的收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早前,国家对于青藏高原的扶贫措施多采取“公司+牧民”的合作模式,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效果却有限。索化夷团队通过广泛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每家每户都制作牦牛酸奶,但由于酸度高达200度,远超消费者偏好的70-80的酸度范围,导致产品在市场上难有销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索化夷带领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首先,他们为当地村民提供发酵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生产技能;其次,帮助村民建立小型的生产线,并在政府帮扶下在当地建造了一个耗牛酸奶加工厂;最后,团队还在包装设计上进行了革新,实现了“分盒化”与“精装化”的双重升级。此外,团队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及对发酵工艺的深入了解,进入牧民家里,手把手传授正确的发酵技术,最终将耗牛酸奶的酸度调整到市场可接受的范围。酸奶味道鲜美了,销路打开了,牧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了。
当看到牧民的喜悦与变化,隔壁村的村民纷纷前来咨询,当了解了来龙去脉后,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联系索化夷团队并寻求帮助,一传十,十传百……专业化现代化的耗牛酸奶加工厂在青藏高原的贫困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菌种库建设项目不同的是,在藏区项目初期,索化夷并没有安排学生参与:“藏区是较为危险的一个地区,在带学生来之前,我需要自己先试试。”坚持自己“先试试”的索化夷坐飞机到达5000多米的雪山采样,经历了氧气稀薄引起各种身体不适——脑袋疼,嘴唇发紫……
在亲身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后,索化夷才开始让学生陆陆续续参与进来,在四川、云南等省份,他们纷纷建立起了因地制宜的合作社,越来越多的西南贫困地区从中受益。
“我做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带领学生一起走这条利民利生之路。”索化夷说。
索化夷为牧民们的耗牛酸奶提供指导建议
教人求“真”
在菌种库建设的征途上,索化夷已默默耕耘了近十二载。对于科研这条“冷板凳”,索化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一直都在做利民利生的事,今后也要坚持做下去。”
索化夷深知,食品行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民以食为天。因此,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不能敷衍,务必求“真”,即对食品科学有“真”兴趣,工作学习中能认“真”,科研结果能“真”正服务于实际产业。
索化夷带领的团队中有本科生、硕士生,也有博士生,虽然教授方法和目标各不相同,但索化夷对他们的的要求却同样严格。
索化夷会定期听取学生们的实验汇报,针对性解决同学们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哪怕一个微小的数据偏差,也逃不过索化夷敏锐的目光。“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者的生命线,我希望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学术的纯洁性。”对于数据真实、学术诚信,索化夷绝不含糊。
科研成果往往是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取得的。面对失败,索化夷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们鼓励。“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科研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始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不懈,困难总会被克服。”2022级博士生江宇航说,“在研究生阶段能遇到索老师是我们的幸运。”
与学生一同讨论实验数据,右一为索化夷
索化夷深情地回忆,当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曾有一位老院长告诫他:“做研究,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学术探索无止境,教导学生,不仅要教授他们知识,也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立地,就是一切研究都要有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实际作用。
带着老师的叮嘱与期许,索化夷在利民利生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