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教师故事(二十二)——钟新:做纯粹的学问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钟新,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从教至今。
钟新说到:“在求学路上,我目标始终清晰而且坚定,就是要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本科阶段,我便立志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期间,我心怀更高的学术追求,决心迈向博士阶段;博士阶段,我更是明确了未来的职业方向,渴望通过博士后研究进一步深耕学术领域;最终博士后出站后,我扎根高校,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这份朴素而执着的坚守,钟新不仅如愿成为了西南大学的一名专业教师,而且在33岁时破格晋升为教授。
回首过往,钟新认为支持他的就是这份对数学纯粹的热爱。现在他决心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对数学纯粹热爱播种在学生的心间。
做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也许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数学是一门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并且抽象的基础学科,但钟新认为,数学严谨的逻辑体系赋予它独特魅力,让数学的思考过程无比纯粹。
2014年钟新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时,遇到过一个数学难题,苦苦思索了6年仍未解出。2020年疫情期间,钟新被困家中,灵光闪现,他发现这个难题可以通过证明一个不等式来解决。经过缜密研究,钟新证出了所需的不等式,并将结果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Calculus of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上。那一瞬间,钟新再一次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乐趣:数学研究的突破往往始于日复一日的坚持,成于困境中深入探索思考的“灵光一现”。
在钟新眼中,数学的独特魅力恰在于此:不同于其它学科需要做复杂的实验,它只需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展开探索。当独立攻克一个棘手的数学问题时,那种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在教学中,钟新反复强调独立思考的意义,他鼓励学生并着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困难问题、自由探寻数学奥秘的能力。
对照这一育人目标,钟新直言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严师”。“给本科生上课时,我经常会提问,直到有学生给出正确解答。”他在课堂上频繁提问,不到三周的时间,班上的每个同学几乎都会被提问到。
为什么喜欢提问?钟新说,这个过程首先是让学生上课不松懈,课后做好复习、预习和知识巩固更重要的是,提问可以助推学生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独立思考问题,成长为独立的思考者。
钟新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中间者为钟新)
科研没有捷径,唯有持续深耕
在数学学习中,只有“空想”是远远不够的,任何卓绝的想法都需要严谨而艰苦的论证,唯有通过层层科学论证的淬炼,才能真正转化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理论成果。
钟新在中学时代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始终保持着这份热爱,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填报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后,钟新折服于数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极具挑战性的科研难题。他深知,科研没有取巧之径,唯有在时光中沉淀力量,科研工作者需要在孤独中坚守,在不确定性中摸索前行,唯有在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深耕,才能引领我们向真理的彼岸靠近。
在香港访问期间,他曾连续数月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只为构造一个逼近方程,却屡屡受挫。“总是算不出来,构造一个逼近方程,我却总是构造不出来。”他坦言,“科研中遇到的挫折,外人看不到,只有自己知道。”但这些艰难险阻并未动摇他的信念,反而让他更加坚韧,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在偏微分方程领域确定了方向并有所建树。
回首过往的学术征程,钟新愈发坚定心中的信念:要使学生在数学的山峰上攀登得更高,就必须让学生领略到数学之山的孤绝与深邃,科研没有捷径,唯有持续深耕。在他看来,数学的魅力不仅在于逻辑的纯粹,更在于面对挑战时锲而不舍的韧性。
每周两次的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上,他带领学生研读前沿文献,挖掘潜在课题。研讨会的学术氛围浓厚,也吸引了众多本科生慕名而来,钟老师对此深感欣慰,也非常欢迎热爱学术科研的学生加入其中。为了帮助本科生更好地融入学术研讨,钟新总是不辞辛劳地“开小灶”,对本科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他期望用自己的倾囊相授,点燃同学们的学术理想,照亮他们未来科研之路。
“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后可能会放松自我要求,能见到这么多的本科同学敢于挑战,迫切想去拓展知识面,我很欣慰,也很欢迎。”钟新说,“我希望大家去回味经典,自我沉淀,持之以恒地做研究,耐得住寂寞,乐于请教,才能少走一些弯路。”
钟新与毕业生合照,手捧鲜花之人是钟新(左三为钟新)
薪火相传,以心传心
谈及对他学术生涯影响深远的老师,钟新坦言是本校数统院的吴行平教授:“我非常喜欢她的课,也很钦佩她在非线性分析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这也奠定了我对这个体系的热爱与追求。”
钟新的教育理念也深受恩师吴行平教授的影响。吴教授在非线性分析领域的造诣和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让钟新坚定了投身基础数学研究的决心。“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绝非说教,而是用行动点燃学生对学科的热情。”钟新回忆道。
如今的钟新,将从吴老师那里汲取的育人精神薪火相传。2020级本科生黄文豪性格内向,初到数统院时总独坐后排,但思维敏捷,逻辑推理严谨。钟新敏锐观察到这位学生,主动与他交流,鼓励他挑战更高目标。在钟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黄文豪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钟老师让他相信,数学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永不放弃的执着。
钟新坚信,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他的学生冯诗藉痴迷代数几何,在学术探讨中,因其观点犀利、言辞锋利,常被他人误解,在很多人眼里,他是桀骜不羁的刺头,孤高自持的学生,但钟新始终支持他对学术的探索。“学术需要锋芒,也需要包容。”如今,冯诗藉赴巴黎萨克雷大学深造,延续着对数学纯粹的热爱。
无独有偶,这两名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致谢中都特别感谢了钟新老师。“当老师图什么呢?不就图学生能够学有所成,有一个好的出路嘛。”谈到这里,钟新自豪地笑了。
近四年,钟新指导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SCI论文,多名学生进入国际顶尖学府。这些成果背后,是他对教育家精神传承最生动的诠释。
从青涩的西大学子成长为备受赞誉的教授;从科研路上的苦行僧到传递精神火种的火炬手,岁月流转,身份变迁,始终如一的是钟新对待数学纯粹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他坚信,真正的学问不在喧嚣的功利中,而在静默的沉潜里,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单向传授,更在于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与真理的追求。正如《孟子》中所言:“学问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是钟新给学生最珍贵的礼物:一份纯粹的热爱,一颗永不止息的求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