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教师故事(二十七)——郭磊:秉道琢玉育英才,匠心传承铸师魂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郭磊,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从教至今。
在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日子里,郭磊仿佛走进一幅幅有温度的画卷。他渐渐明白,竞赛指导教师的使命,绝非仅仅是为了奖杯,而是把学生的生命垫高。专业技能于他,不是炫技的刀,而是淬过匠心的刻刀,要在每一幅年轻的画布上,细细雕琢出成长的清晰纹路 。心理团体辅导结营那天,曾被欺凌的女孩递来一张绘有笑脸的明信片;实验室的沙发上那些蜷缩模型熬了一宿的身影……这些碎金般的瞬间,在他心里汇聚成一条温暖暗河,静静流淌成教育生涯最温柔的底色。
以专业为锚,沉入人间星河
“心理学不是实验室里的那束冷光,它是能焐热人心的火种。”一提起 2018 年首次带队征战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郭磊的眼神里仍会泛起光亮。 那一年,他们把“校园欺凌”当成深海沉船,要潜下去拆解它的心理密码。一个月,140篇文献,每一页都被红笔戳成“为什么”的蜂窝,摞起来的稿纸,犹如一堵追问的墙。在晏阳初中学开展干预实验时,42℃的高温里,学生们后背的汗水在T恤上析出盐花,却仍然对50名受欺凌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最难忘的是建模时,他们经常为百分之一的误差调试到凌晨四点,最终发现了重要的生态风险因子,这个发现让合作学校的欺凌率下降了41.2%。那一刻,郭磊突然读懂了这份专业的重量:心理学从不是冰冷的理论与数据,它是能伸进人心的温暖力量,是真的可以接住那些脆弱的时刻,改变一个又一个生命轨迹的 “火种”。
图1 团队成员前往晏阳初中学调研
青蓝相继,让灯塔成为链条
“真正的教育者,得先让自己成为台阶,别人才能往上踩。”2023年,郭磊把这句话写进了“兴明青年教师奖”的感言里,也写进了此后的每一天。从那以后,他把历届竞赛资料变成了学生的“成长接力包”—— 30余版改到面目全非的申报书、20余版被毙到重塑的答辩课件。这些资料被新生们称作“武林秘籍”,往届踩过的雷,被标成“防雷指南”。最动人的是团队里“传帮带”机制里的日常:文杰师兄为学弟学妹们逐条讲解研究设计,肖雪师姐传授数据分析与建模的经验。他们像当年的郭老师一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这种传承在2022年和2023年都结出了果实。郭磊说:“教育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把火传下去;当每个学生都变成光源,在传递中照亮更广阔的天地。”这种传承,早已不只是竞赛技巧、专业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者 “托举他人” 的初心、“温暖传递”的精神,在一届又一届学生中,悄悄延续着。
图2 郭磊(中间着黑色衣服)和同学们合影
春风化雨,在时光里种太阳
“第24次模型崩溃时,我以为自己要熬不过去了。但看见郭老师凌晨三点发来的修改意见,突然觉得不能放弃。”这是2020届学生肖雪在一张皱巴巴的便利贴上写下的字迹。这个曾经在组会发言时都会手抖的女孩,后来因研究成果突出,获得了保研资格。面试时她说:“我的韧性,来自30余次被否定又重建的模型。”
郭磊见证了太多这样的“破茧时刻”:有人从对数据分析一窍不通的“数据小白”,变成了能够独立设计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有人从害怕冲突的“透明人”,成长为团队里敢说“我反对”的决策者。最让他骄傲的是,他们把竞赛中学会的“死磕精神”带进了更广阔的天地。当年为百分之一误差值调试模型熬夜的肖雪,现在是中山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总在凌晨改课件的姚馨怡,成了中学的心理健康教师。郭磊说:“竞赛不是终点,而是一场隐形的成人礼。当学生学会用专业丈量世界,用坚持缝合裂痕,用团队温暖孤独,教育的种子就已经在他们心里长成了参天大树。”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郭磊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记忆深刻。当培养出来的学生们开始带着心理学的温度走向社会,守护更多人的心理健康,他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原来自己耗尽心血种下的,从不是转瞬即逝的 “花开”,而是能让温暖与力量不断传递、让 “整个春天” 持续生长的种子。
图4 郭磊(左4)与同学们毕业合影
琢玉人不必留名,玉自有光。郭磊在乐教育人的道路上,坚持以专业为尺,丈量人间百态里的心理密码; 以传承为线,织就教育路上的温暖长卷 ;以匠心为灯,陪着无数学子熬过 “模型崩溃、数据塌方、自我否定”的黑夜,一步步破茧成蝶,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