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教师故事(二十六)——李欢:在特殊教育田野上播种希望的跨界耕耘者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李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2012年从教至今。
在特殊教育事业的征途上,她是从医学专业跨界而来的点灯人,她以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为初心,将医教结合,照亮特殊儿童的康复之路;在西部教育的沃土上,她是深耕三尺讲台的种树人,以专业情怀和躬身示范引领学生扎根西部、投身特教。
特教初心·跨界点灯
2007年,在北大医学部的校园里,同学们纷纷奔赴三甲医院实习,而李欢却因为一次特殊的义诊经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在那次义诊中,听障少年小宇用尽全身力气喊出模糊的“老-师”,脑瘫儿童小雨蹒跚着扑进她的怀里,唐氏综合征学生小萱将皱巴巴的糖果塞进她的掌心……这些被医学定义为“世界难题”的生命,以最鲜活的姿态撼动了她的心灵。
“医学的终点,或许就是特殊教育的起点。”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肖非教授的这句话,在李欢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医生说这是世界难题,可我的孩子只是想要清晰地喊一声妈妈。”小宇母亲哽咽的话语,更让她下定了决心。于是,她毅然放弃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深造的机会,转身投入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硕博连读。
深耕教学·筑基育人
2012年博士毕业后,李欢放弃了北京师范大学留校的机会,选择扎根西部。当时,东西部特教资源有着很大差距。西部特校困于“一支粉笔教到底”的窘境,特教教师“招不来、留不住”,大量特殊儿童“上学难”。怀着“让西部特殊儿童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理想,她毅然扎根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专业,为西部特教播撒希望的种子。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欢始终坚守教学一线,近五年授课共1200余学时。当发现超过70%的学生都是被调剂到特教专业,班里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曾经有转专业的想法时,她敏锐捕捉到特教人才培养的最大挑战:要留住特教人才,必须筑牢专业认同的基石。为此,她提出“情怀筑基”教学创新体系,带学生走进特校触摸生命温度,在教学科研中探究特教深度,于公益服务中滋养专业情怀。
图1-李欢带领学生参加盲童阅读志愿者活动(右一为李欢)
十年磨剑终成锋。这套凝结着特教情怀与专业智慧的“情怀筑基”教学创新体系,见证了西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蜕变式发展,近年来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比例从30%下降至5%。该教学创新模式还产生了较好的辐射效应,带动特教团队的3门课程斩获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她负责的《特殊教育学》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特殊教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起西部特教人才培养的标杆矩阵,有力支撑了所在团队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近20个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荣誉。
图2-李欢参加全国教学创新大赛
躬身践行·扎根西部
西部特殊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薄弱环节,让西部特殊儿童“有学上、上好学”正是李欢来到西南大学工作的初心所在。面对西部特教师资短缺的现状,她躬身示范,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引导学生投身特教、扎根西部。
2012年9月,刚到西南大学,李欢就主动请缨去贵州省毕节学院支教。此时,毕节学院特教学院师资紧缺,李欢挑起重担,为特教专业学生开设了《特殊教育学》等4门新课,面对每周近30节课,一学期超500学时的繁重任务,她从未缺勤。她还带着学生走访黔西、大方、织金等地的特教学校,为脑瘫儿童做姿势管理示范,为聋哑学生做语言康复。支教结束后,她又主动申请到重庆市黔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带着学生一起调研、实践,写下20余万字的著作《中国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相关研究报告被教育部采纳,为推动西部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图3-李欢在毕节学院支教 (第一排左二为李欢)
作为国家“三区”科技人才和重庆市儿童资源中心专家,近年来李欢深入云贵川藏地区开展公益培训百余场,为超百名特殊儿童开展“一对一”个案训练,她的足迹织成了一张西部特教的服务网。她的坚守感召了许多学生,她指导的特教专业学生特教从业率超过98%,其中约65%的学生扎根西部特校,为西部特教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有5人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特教园丁奖”等荣誉,15人成长为省市级名师。
医教结合·破解难题
作为兼具医学与特教背景的青年学者,李欢聚焦特殊儿童语言障碍这一世界性难题,用科学打破“康复乱象”,以特教初心守护生命尊严。
当前,语言障碍在全球的发生率高达8%-14%,而我国针对汉语语言障碍的干预方法极度匮乏。诸多特殊儿童家庭病急乱投医,各种未经科学验证的方法层出不穷,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面对严峻形势,李欢将来源于医学领域的循证理念引入我国特殊教育本土实践,构建起具有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语言障碍评估及干预体系。她还将经颅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转化为干预手段,带领团队连续5年对超过5000名特殊儿童开展追踪研究,完成专著《基于循证理念的儿童语言评估与治疗》,成功入选“科学智库”,获“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5个省部级奖项。研制“CSDD发展障碍儿童评估系统”,推广近20个省份,惠及超5万名特殊儿童,课程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吸引超133万人次学习,李欢也获得了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或奖励,其研究成果受到《人民日报》等50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多项汉语语言障碍研究成果登上国际特殊教育顶刊,为全球特教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图4-李欢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学习经颅电刺激设备 (中间着白色外套者为李欢)
图5-李欢指导特殊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从医学专业毅然转向特教事业,李欢用近二十年光阴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这位特殊教育领域的跨界耕耘者,正在用心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崭新故事。这份润物无声的坚守,既为一个个特殊儿童家庭托举起沉甸甸的希望,也在中国特殊教育的土壤里,播撒下科学育人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