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采 > 西大教师故事 > 正文 >

西大教师故事(二十五)——董小玉:师者情怀的基因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23166

董小玉,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从教至今。


从教43年,董小玉教授用一生的时间诠释着师者情怀。从母亲的“圆”到育人星河里的“光”,她将教育视为一场温暖的光合作用,用爱与责任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之路。

师者情怀,从母亲的“圆”开始

“我的父母都是数学教师。”在董小玉的回忆中,梳着大辫子的母亲随手就能在黑板上画出漂亮的圆形与各种几何图,母亲深夜伏案批改作业的背影,晨光中将包着牛皮纸的参考书塞进贫困生书包时眼底的亮光……这些画面在董小玉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师者基因在母亲画下的“圆”里悄然萌发,填报高考志愿时,她坚定地选择了师范学校。从本科课堂的朗朗读书声到博士后科研的笔耕不辍,从西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再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求学足迹,酿就了她教育情怀的明媚底色。 

董小玉说:“师者的脊梁,是用大爱与责任浇筑而成的。”20多年前一个深冬的傍晚,董小玉接到电话,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当时她正在教室门口,天旋地转之际,耳畔传来教室里翻动书页的沙沙声。“怎么办?”她问自己,“课堂比天大!”她强忍悲痛,坚持着上完了课。深夜回家的路上,她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他的学生、后来成长为教育学部副教授的胡福贞给她发来短信:“感谢老师的坚守,感恩老师的大爱。”那一刻,董小玉明白,师者的脊梁,就是用大爱与责任浇筑而成,如同圆周率:有限的生命,却蕴藏着无限的爱!

8C53

董小玉在办公室阅读书报刊


在教育的原野上深耕不辍 


8D40

2020年董小玉教授给学生上通识课《经典导读与欣赏


“深耕,是教育者最朴素的承诺。”董小玉说。43年前她手写的几千张教学小卡片,如今已泛黄成时光的标本。在教育的原野上,她时时弯下腰倾听种子的心跳。当学生渴望聆听现代女性之声,她好几个深夜重构教案,带领学生走进萧红的《生死场》,感受沦陷区人民“生”与“死”的挣扎;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体会解放区那“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让波伏娃《第二性》撞击年轻的心灵,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让种子听见远方的呼唤。

1FC23

2024年参加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 右二为董小玉


“深耕,也是师生心灵的同频共振。”一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因论文撰写的瓶颈濒临崩溃,甚至萌生轻生的念头。得知消息的董小玉开导这位学生,和她沟通交流了多次,鼓励她以“穿越寒冬才能见到春天”的信念走出阴霾。后来,这位学生慢慢调整好状态,给她发来短信:“与您交谈使我荡开内心的伤痛与沮丧,谢谢您给予我心灵疗愈,让我有力量走向远方。”从困惑到恍然,从自我崩溃到重拾信心,董老师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她继续前行的路。

“深耕,更是与时代对话的不停跋涉。”43年来,董小玉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当她用AI技术重构虚实融合的教学空间时,她明白:教育的深耕决不是原地踏步,而是让文化的根系在数字土壤里长出新的枝芽,让孔子的杏坛与元宇宙的课堂隔空握手。


以育人星火点亮璀璨星河

9AC0

2025年春季给2022级本科生上课,中间为董小玉 


董小玉曾说:“教师有味是清欢。”43年的大学讲坛,她见证过太多生命的涅槃:安徽电视台的资深记者宛月琴,用她送的笔记本电脑写出留守儿童报道;重庆日报理论版主编侯金亮,把“时代温度”刻进党报版面;崔文苑在央视舞台上为中国税务发声;石川教授在上海大学担任上海电影家协会的副主席;徐杉在重庆大学传承经典文化的力量;段永杰在南京财经大学的课堂把握新闻真实的脉搏;师范生廖开国、艾巧、张爱明、唐家龙、徐铭莲等在重点中学的课堂上绽放着文以化人的芬芳……

794CF

董小玉的学生们


当董小玉漫步在校园的香樟小径时,婆娑树影间,她恍惚望见了1978年那个扎着麻花辫的年轻的自己。她说,教育的意义从不在收获的终点——那些播撒的种子,会在不同的土地上,长成新的春天。

从母亲黑板上的“圆”到目送成长的一批批学子,43年的教育光阴,她的学生遍布五湖四海。43年的教书生涯,让她读懂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光合作用,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传承。她吸收前人的光芒,去照亮更遥远的山岗。“愿我们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用心播种生命的春天,抒写教育灿烂的星空。” 

2C368

2025年董小玉与学生举行五月诗会 第三排右一为董小玉